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
全国热线:400-002-1668
园区小助手:13380884233
邮箱:ciipa@ciipa.net
传真:0760-88261703


                顾问连线​

微信公众号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产城创投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玩转园区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园区梦工场

<
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文章中心>地方专题>文化为魂产业筑基 成都市大邑县打造四川方言特色小镇

文化为魂产业筑基 成都市大邑县打造四川方言特色小镇

发布时间:2018-10-26 点击数:2643

  “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魏晋诗人陶渊明笔下描写世外桃源的佳词,正在成都的一个美丽乡村中全新呈现——在一簇簇古朴雅致青瓦白墙的川西林盘中,清澈的溪水潺潺而过,肥沃的田野因季节变迁带给大地不同的色彩,干净平整的马路、乡村绿道交错有序,“大红鸡公”“中华田园犬”等形象见诸于白墙外生动的水墨画之中……

  这里是成都市大邑县董场镇。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都市田园梦,近年来,董场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以打造“四川方言小镇”为着力点,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开展农业观光体验活动,进一步挖掘特色民宿、文创等项目,努力实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四川方言文化艺术节”带给市民们对方言全新的理解

  扬文化传承

  打造方言特色小镇助力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在广泛调研和论证基础上,董场镇党委、政府决定以农耕文化为本底,打造四川方言小镇,“留住乡音里的乡愁”,在传承璀璨的巴蜀文化的同时,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注入了“文化之魂”。

  “选择打造方言特色小镇,不仅是基于本地拥有丰富的四川方言资源,更是基于方便群众更好地参与融入进来。”董场镇主要负责人介绍,为了将方言文化的特色呈现出来,今年预计总投资100万元打造10处四川方言文化小巷(院落),在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推动下,目前已经完成了花鼓街、学校路、铁溪花园等6处的打造。这些方言文化小巷(院落)以水墨风景画、方言解析还原农家生产生活场景,展现出四川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常常引得过往村民和游客驻足。

  伴随着一条条方言特色小巷(院落)的亮相,以四川方言为主题的农耕文化深度挖掘正在董场镇全面铺开,系列农创、文创项目在这片肥沃田园中逐渐生根萌芽,各类方言文化产品、方言文艺活动也将陆续呈现。今年6月30日,董场镇举办了首届四川方言文化节暨水果采摘节活动,应季鲜果采摘、农产品展示、商务对接、方言文化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当地群众和慕名而至的客商、游客都体验到了方言小镇的独特魅力,完美演绎了一三产业联动的生动实践。当天逾万名游客参加了采摘节,截至目前共有近6万游客参加了采摘节活动。

  同时,对方言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和体系化研究工作也正在推进中。目前,董场镇正在积极筹备成立四川方言文化研究会,将邀请川内语言学、国学、民俗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和知名学者,通过对方言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和体系化研究,做好四川方言的研究汇编,未来目标是争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保护、传承好四川方言文化。

  “未来将持续打好‘四川方言小镇’这张牌,把底蕴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并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董场镇相关负责人透露,将结合时代特征挖掘四川方言乡土文化、人文景观,在餐饮、民俗、农业、服装、旅游等行业注入推广方言文化,将方言文化产业化。据透露,董场镇现已注册了10余个与四川方言相关的商标。同时,结合农耕文化,将利用特色民居建四川方言博物馆。运用新媒体方式传播四川方言文化,在全川乃至全国叫响“四川方言小镇”品牌。目前,董场镇已启动建设方言百科、方言小品、方言资料、方言生活用品等4座博物馆。

  文化建设铺好了舞台,为产业“唱戏”提供了更好的发挥空间。

方言文化已经融入了这个美丽的成都小镇

  强产业融合

  积蓄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推进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董场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全新的乡村产业体系,在适度规模种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上,不断拓展产业链、价值链,从而布局镇域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新格局,为乡村振兴的推进积蓄了发展新动能。

  作为传统农业重镇,董场镇近几年来的转型发展之路可圈可点:正全力打造市级田园综合体——祥和精品农业田园综合体,国家级星创天地——现代农业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全镇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75家,家庭农场30余家,获得有机转换认证5家,已形成蔬菜、水果、稻米、水产、食品深加工等五大类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其中,董场镇本地市级农头企业万良菌业主要从事食用菌生产、收购、深加工和销售,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产品目前已销往国内30余个省市和地区,预计2020年实现产值上亿元。

  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乡村该如何参与进来?董场镇提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作为 “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一大口碑项目,祥和农业公园项目自启动一直备受重视。项目引进了成都尚善国际养生源项目落户,计划总投资20亿元,规划总面积10.81平方公里,项目主要涉及董场镇祥和村、龙华社区、龙兴社区、凤冠社区等4个村(社区)。该田园综合体以“产景相融、产旅一体、产村互动”为基本思路,以稻鱼共生、川西林盘、民俗文化为禀赋资源,以生态水乡为基底,乐活康养为亮点,农趣、农科、农创为吸引,建设“两廊、一厅、三区”,打造“林盘+湿地+绿道+农田大地景观”的公园式田园综合体。

  在特色种养方面,重点特色种养项目——“稻香渔歌”项目今年种养面积为1000亩,规划明年将扩大到5000亩。在民俗产业方面,正在积极推进“壹号林盘”(巫林盘)的建设,将以游客接待为主,一部分做民宿,一部分做酒店;同步建设中的“贰号林盘”则定位为康养旅居,将引入知名康养中心、月子中心、体检中心等项目。在乡村旅游方面,已建设新派川西林盘7个,改造乡愁建筑磨房1座。



当地小朋友们正在参观四川方言小镇的一角(图片来源:大邑县文明办)

  重群众获得

  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前些年我们在外务工居住条件很差,一年省吃俭用下来也存不了多少钱,现在不仅是居住环境很巴适,土地租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还可以在家门口找找活儿干,日子是越来越舒坦!”说起自家近两年的变化,已搬入熊林新居的张大姐感慨不已。

  和张大姐一样,近两年董场镇越来越多在外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就业、创业。随着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将逐渐带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引入企业投入资金、管理和运营,在自身发展、引领行业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的经营手段,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产业的发展在帮助农民实现租金和分红双重收入的同时,项目引导农民参与制作特色手工业品、发展民宿等第三产业,促进当地农民就近就业或创业、实现多元增收,也让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在共建共享过程中拥有更多幸福感与获得感。

  产业化发展也不断壮大了村(社区)集体经济。据悉,董场镇以土地综治为抓手,全域推进芦山“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参与农户达2437户7535人,建成后集中居住率将达67%。董场镇9个涉农村(社区)已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开发公司,充分盘活产业用地资源,消除了“空壳村”现象。

  与此同时,以村民切身需求为导向,一系列旨在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优化举措也在董场镇全新实践:打造亲民服务空间,科学规划祥和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分区,建设集便民中心、儿童活动之家、茶艺烘焙室、书画室、农耕主题方言博物馆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组织民宿、特色餐饮、藤编、书法等专题技能培训,为村民创新创业打下了基础,也为全镇的产业融合做好人才储备;优化小区公共空间,引进知名物业管理公司,采取“村委会+业委会+企业+物业”四方共管模式,对园区林盘、道路、沟渠、大田等进行全覆盖管理,实现园区管理标准化、景观化;积极开展“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要内容的川西林盘打造,优化现有道路和沟渠,建成10公里绿道,为村民提供休闲游览、健身运动活动空间。


      来源:成都日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