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
全国热线:400-002-1668
园区小助手:13380884233
邮箱:ciipa@ciipa.net
传真:0760-88261703


                顾问连线​

微信公众号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产城创投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玩转园区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园区梦工场

<
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文章中心>地方专题>粤港澳大湾区可借鉴欧盟单一通行证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可借鉴欧盟单一通行证机制

发布时间:2019-11-19 点击数:2556

       “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于它的差异化。”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教授在11月13日举行的2019中国高新技术论坛“活力湾区与科技创新”主题论坛上如是表示。


       作为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领域较为知名的学者,巴曙松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框架,从全球、湾区及城市层面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阐述了在金融创新发展方面优势及差异化,并就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提出了若干的建议。


对标全球: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


       对于大湾区的金融形态,巴曙松从全球层面出发,以最典型的三个世界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为例,作出了一番比较分析。他表示,这几个湾区的特点很明显,纽约湾区是典型的金融+高端服务业;旧金山湾区是典型的金融+高科技;东京湾区是典型的金融+高端制造业。


       “现有的三个世界级湾区的金融发展形态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都能找到。” 巴曙松指出,港澳服务业占比超过90%,是典型的金融+服务业;深圳是创新之都,类似于旧金山湾区的金融+高科技创新;而东莞、佛山制造业很强,类似于东京湾区的金融+制造业。


       同时,对标世界级湾区,彼此之间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些湾区之间不仅体量上差不多,而且在基本的规划、GDP、人口、产业结构上的分布也很相似,虽然各有特色,但有很多是相匹配的地方。” 巴曙松认为。


       和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哪?在巴曙松看来,可从两方面分析。


       从区位优势角度分析,巴曙松认为,一带一路、东盟、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上都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连接点,在这一带海港、空港和物流中心的密集度非常高。比如,粤港澳大湾区有世界前十大港口中的前三个,粤港澳大湾区飞机场的密集程度位居世界前列,所以这也使物流十分便捷。香港机场很方便,也可以从深圳飞,深圳周边还有珠海、广州,而且经过高铁的发展建设,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从产业优势角度分析,他表示,大湾区产业9+2的城市体系非常的完备。例如,设计一个样品出来,批量做成真实的产品,在其他三个湾区做了一个对照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因为产品的集聚,会发现大湾区经济金融是很典型的梯级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差异化。”巴曙松指出,通常用的词是“一二三四”。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其实也是三个独立的货币区,有三个独立的并行货币监管当局,港币、澳门币、人民币。四个核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巴曙松介绍,结合这些城市的特点,把经济规模和金融发展等可以做成不同梯队。第一梯队:深圳、香港、广州;第二梯队:东莞、佛山、澳门;第三梯队: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


借鉴欧盟的单一通行证机制


       由此,具体到金融发展层面,巴曙松认为:“香港、深圳和广州的金融活动是一个共荣共衰的局面。往往广州、深圳要融资,那么香港也需要融资,反过来进行调整收缩的时候,不仅收缩香港的融资,也会影响广州和深圳。”


       这些市场为何形成同步效应?他解释称,因为香港是面向国际资本的,深圳和广州是面向国内资本的。正因这个独特的特点,就使彼此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而是存在着为对方服务的需求,是共同推进的局面。


       “整个人才的集聚,金融业的规模确实开始从香港转向深圳和广州。所以它是一个分属于欧美金融体系下的国际体系和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出的国内体系,这两个市场之间相互联系,也相互推动,这是中国过去多年发展的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巴曙松认为。


       同时,在大湾区城市群中,他还提到其实澳门这些年特色金融差异化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例如,看澳门特色金融业方面发展葡语系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一部分中资机构在葡语系经营实体的管辖权没有放在北京、上海,而是放在澳门。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方面,巴曙松建议,在大湾区内可推广借鉴欧盟单一通行证机制。“我们允许粤港澳三地的监管机构授予单一粤港澳的通行证,有这类机构有这个牌照的在大湾区可以自由开展业务,不用再去向当地监管机构进一步的审批,但监管还是由当地监管。”


来源:《企业透明度报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