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产城创投/园区梦工场
全国热线:400-002-1668
园区小助手:13380884233
邮箱:ciipa@ciipa.net
传真:0760-88261703


                顾问连线​

微信公众号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产城创投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玩转园区


产城城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公众号
园区梦工场

<
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文章中心>地方专题>产城创投|中国的西雅图(上):铁轨带来的黄金哈埠

产城创投|中国的西雅图(上):铁轨带来的黄金哈埠

发布时间:2018-03-01 点击数:4017


今天的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北部交通、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户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今天的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北部交通、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户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头衔众多,举足轻重。但在一百多年前,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荒芜。

关于这座城市的前生今世、文化及产业特征,要从一条铁路开始说起……


沙皇俄国一直把吞并中国东北地区作为它的既定国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即开始酝酿建设一条穿过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把远东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与其国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东段连接在一起。以便其输送与掠夺资源。

大清朝内忧外困之际,机会来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六日后,为了自身利益,俄国纠合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至此,清政府将俄国看作可以解救中国于水火的“救星”。1896年5月,沙俄以“一是使得俄国能够在军事上保护中国,二能促进铁路沿线生产的发展”为理由,提出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中约定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建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

这条路就是中东铁路,全世界都知道,这也是一条对中国东北进行商品输送及殖民掠夺的铁路。沙俄外交部在致美国驻俄大使洛克希尔的备忘录中,毫不隐讳地这样描述:“满洲的发展及东北富源的开发,并非中东铁路唯一的目的。这条铁路有关俄国头等重要的公共利益在于它是俄国远东领地与帝国其他部分的主要交通线,同时也是向这些领地运输俄国商品的大动脉。”      

1897年8月,在中国的小绥芬河右岸的三岔口附近,举行了中东铁路的开工典礼。开始修筑满洲里经哈尔滨到浽芬河的中东铁路主线,与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1897年12月14日,沙俄舰队以保护中国为借口开入旅顺口和大连湾,并在1898年迫使中国签订《中东铁路公司续订合同》,继续修筑从哈尔滨到旅顺口的中东铁路南部支线。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至此以哈尔滨为中心枢纽,分别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条全长约2400公里的丁字形大铁路印在了中国东北版图上。

中东铁路沿线共设站舍33个,如今多数俄式站舍因各种原因被拆除,但是在当时来讲,每个站舍的设置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香坊车站,是俄国首批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抵达之处,哈尔滨开埠伊始就是从香坊开端。满洲里车站是满洲里口岸换装场,由俄罗斯驶进的货列都要在这里换装。牙克石站则设置了水塔,用来给机车加水,同时满足站区生产、生活需要。扎兰屯站,是中东铁路西线一处重要的中间站,地处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结合地带,是中东铁路通过大兴安岭隧道向南进入松辽平原的第一大站。中东铁路上层管理人员把这里辟为避暑疗养的胜地,在这里相继修建了吊桥、中东铁路俱乐部、中东铁路秋林公司、避暑旅馆、沙俄铁路小学、中东铁路职工住宅、铁路职工卫生分所等一大批建筑,至今仍保留有当年建设的遗址遗物,已成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东铁路从一开始就注定成为列强各国的争夺焦点,它的路权更是几经更迭。自建造中东铁路后,中东铁路局总揽了铁路附属地的一切大权。中东铁路是沙俄对中国东北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侵略的工具与基地,使俄国得以方便地控制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后来,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先后强行收回了中东铁路部分权益。1935年2月23日,苏联以一亿四千万日圆的价格将中东铁路卖给了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中东铁路的路权成为了日本的囊中之物。直到1952年12月31日,中东铁路完全由中国收回,归中国所有。当时恢复设立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管辖中长铁路全部,包括哈尔滨到旅顺的哈大铁路。其后中东铁路分为了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三条铁路线,延续至今。

虽然中东铁路让中国东北受尽屈辱与盘剥,但是在某些客观角度来讲,中东铁路推动了哈尔滨迈向了现代文明。


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大批俄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护卫队及其家属来到哈尔滨,从山东、直隶(今河北省)等地闯关东的百姓也来到这里谋生。同时,为了满足多达19个工区的开工任务,铁路局多次到关内招工。1900年到1903年间,直接受雇于铁路局的华工人数高峰期有17万之多。 修路工人和他们的家属、提供生活保障的商贩和农民,以及无数间接为中东铁路效力的“中国苦力”,使河北、山东真正涌现了“闯关东”的移民景象。而铁路修成后,更多人从山东威海、烟台过海,沿铁路线投亲靠友、闯荡关东。到1906年,哈尔滨已经有40多万人。

1904年,日本与沙俄为争夺中国东北而爆发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后,于1905年和日本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大一段转让给日本,日本取得了长春以南的铁路管理权,改称“南满铁路”。他们在南满铁路附属地里划出了一些耕地租给来自日本的农民耕种。 到1945年日本战败,日本共组织了约10万户、30万人移民东北。哈尔滨在日伪控制时期,人口高达70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俄、日移民最终退出东北大地,但中东铁路依然源源不断拉来新人口。1945年更名“中长铁路”,国共两党共50万大军涌入东北。到1952年,铁路从苏联移交中国,北大荒大开发,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大移民拉开了序幕。历史的车轮不停转动,截止2016年,哈尔滨人口已经高达1066.5万人。

1898年,一群俄罗斯铁路勘察队员来到松花江岸边,他们相中了一个名叫“田家烧锅”的地方,用8000两白银在这里买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白酒坊住了下来。这里也被称为老哈尔滨,就在今天的哈尔滨香坊区。这栋破旧的白酒坊稍加修缮成为了临时的铁路工程局。1902年,俄国人开始在这个地方修建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两年后,大楼落成。以这幢大楼为核心,中东铁路管理局正式全面管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事务。

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是中东铁路的心 脏所在。它是当时哈尔滨最大的一栋建筑,因为建筑的外立面全部由方石贴成,被当时的百姓称为“大石头房子”。1900年开始,中东铁路工程局派A•K•列夫捷耶夫为首任工程师,以中东铁路为中心对哈尔滨新市街(今南岗区)进行规划设计。列夫捷耶夫的设计,完全出自现代西方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上具有通盘全局的考虑,利用铁路和河流进行了合理的区域分割。围绕着“大石头房子”,一幢幢楼屋拔地而起。据1908-1922年的不完全统计,俄国人在道里、南岗二区修筑房屋2322所,其中一层砖房551所,二层砖楼42所,三层以上砖楼78所,其他各类建筑1151所。

欧洲列强及日本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等掠夺活动,对于美国的在华利益构成了直接的威胁。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利益均沾”。随着中东铁路开通运营,哈尔滨成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经济竞争、政治角逐的大舞台。根据1905年12月《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哈尔滨等地相继开为商埠,各国政治、经济势力,纷纷涌入哈尔滨。俄国于1907年1月14日最先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此后,德国、日本、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也陆续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据现有资料记载,当时在哈尔滨设领的就有19个国家。这些领事馆大多驻扎在自己修建的领事馆大楼里。这些大楼充满异国风情,古典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各个流派的建筑风格各异,给哈尔滨带来了“东方小巴黎”的美誉,直到现在哈尔滨的建筑风格还延续着当时的品调。

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不仅人口,工商业也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配合中东铁路修建的煤矿厂遍布铁路沿线、中东铁路发电厂、中东铁路机械加工厂、中东铁路木材加工厂、中东铁路铸造厂、中东铁路汽水饮料厂等各种工厂相继兴建,学校、教堂、医院、邮局、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也拔地而起,哈尔滨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1900年,一名捷克移民在哈尔滨开办了乌鲁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是当地第一个啤酒厂。1902年,俄国随军摄影师考布切夫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当时叫中国大街)创办了考布切夫电影院,这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1903年,波兰籍犹太人老巴夺兄弟在哈尔滨宽街开办了第一个卷烟厂,这就是后来的哈尔滨卷烟厂。

此时的哈尔滨商业、金融业也迅速发展,埠头区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市场,新市街、傅家店商贾云集,莫斯科商场、商品交易所、秋林洋行、剧场、影院、歌剧院、马戏团等林立街头。到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甚至已成为国际性商埠。

中东铁路使得哈尔滨成为沙俄对中国东北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侵略的工具和基地,实际上造成了沙俄控制中国东北的局面。1897年12月14日,沙俄舰队以保护中国为借口开入旅顺口和大连湾,并在1898年迫使中国签订《中东铁路公司续订合同》,随后俄国开始在中东铁路沿线布置自己的军事,中东铁路沿线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殖民地。

“得哈尔滨者,得东北”,日本为了缓解国内军事及发展压力,积极构建向远东输送商品的渠道。1904年,中俄战争后,日本控制了南满铁路,也开始了在东北轰轰烈烈的布局。实际上,日本从1905年到1930年代,把中国的东北三省作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沦为日本统治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日本觉得自己可以在东北三省发展各种重型工业,计划把日本的很多农民输送到东北三省,利用当地富饶的土地开发农业,从而成为日本的工业基地。1935年,日本从苏俄手里买下中东铁路后,积极在这片土地上布局军事、工商业,这在推动哈尔滨工商业发展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历史上对于哈尔滨1918年与1931年间的繁华,通常用“黄金哈埠”四个字来形容。在“黄金哈埠”期间,中外商人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互相角逐,大展手脚。犹太人索斯金,在哈尔滨创办了航运公司、面粉厂、榨油厂、远东犹太商业银行等。俄罗斯人雅•秋林创办的秋林商场,则使哈尔滨成为中俄远东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河北乐亭人武百祥在哈尔滨道外区先创办的“同记”,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商店,后来又于1921年创办了大罗新环球商货店。山东富商张廷阁还在1926年当上了哈尔滨特别市自治会的会长,市政大权开始掌握在中国商人手中。张廷阁收购多家俄商企业,兴建大型制革厂,开办航业公司,是当地民族工商业的领袖。据资料统计,当时的哈尔滨外国商业机构多达1809个,而哈尔滨道外区的靖宇街一带则成为当时东北民族工商业重镇,极盛时工商富户达500余家。至此哈尔滨及东北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

1927年时,北平、上海、广州拍发到欧美各国的电报须转经哈尔滨才可发离中国本土。同时,全球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全市各类金融营业网店1280余家,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以左右全中国和远东的金融形势。1928年5月,连通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国内各线铁路的哈尔滨火车站,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火车票。是当时亚洲最繁忙的客货火车站,包括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旅客乘火车前往欧陆各个城市都需要转道哈尔滨。1928年,哈尔滨依托黑龙江省内产粮区的优势,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面包、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由此使哈尔滨的滨江海关位居全国六大海关之首。哈尔滨成为东北亚中心、亚洲第二大国际都市、黄金哈埠,终于名副其实。

一百多年前,东北平原上空的汽笛声打破了哈尔滨荒芜的寂静,同时,霸权和侵略也打开了哈尔滨走向世界的大门,在列强的劫夺之下冰城为自己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然而,改革开放后,北上广深强力崛起,互联网+时代,江浙一代成为淘金新阵地,新起之秀强势耀眼,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光芒显得黯淡,昔日“黄金哈埠”的辉煌,似乎再难重现……



0